Dorico在2016年正式發行,讓打譜軟體從雙雄鼎立變成三國爭霸的局面。它的開發故事蠻有戲劇性,簡單的說,就是原本在Avid旗下的Sibelius開發團隊,整個被解散之後,被Yamaha的Steinberg接收,讓他們從零重新開發一個全新的打譜軟體。所以,Dorico從一開始,就是被一群有經驗,也非常了解製譜軟體的團隊所開發,背負了包括我在內眾多人的期待 。

Dorico的創新設計

Engrave View

類似排版軟體的頁面編排

可以達到多變而且彈性的版本編排,而且只要在母片裡做版面調整,便可更新到所有頁面。

Playview

類似編曲軟體的音符編輯及播放方式

雖然還不像真的DAW那麼方便,但是在Dorico裡可以微調音符播放的位置,調整力度,甚至是畫CC controller。而且可以方便的掛上外掛音源庫,讓播放的音色立馬升級。

總譜縮排

Dorico另一個特異功能,就是能快速產生縮排過的總譜。這在其他的打譜軟體都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製作調整的一件事。

Condense Score

適合筆電的快捷鍵

想流暢的使用Finale和Sibelius,一定要使用有數字鍵盤的全尺寸鍵盤。而現在使用筆電的人口眾多,能夠到哪都能工作寫曲的話真是想像起來就覺得帥。而誕生於二十一世紀的Dorico,快捷鍵使用方式完全依筆電鍵盤來思考設計,我個人非常喜歡。

熱心的社群及開發團隊

很多Dorico的使用者都是從Sibelius轉過來的,而使用者們跟著轉過來的原因,除了討厭Avid之外(討厭~~),Dorico產品開發經理Daniel Spreadbury和原本Sibelius使用者的良好關係應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。在Sibelius任職其間,Daniel在討論區會一一回覆使用者的各種問題,幫忙解決疑難雜症,因為他是原本就是客服部門的關係。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Dorico。到現在,Daniel還是如往常,勤奮地盡可能解決所有使用者的問題。而許多討論區的Dorico粉們,也都會快速的回答新手的問題。所以,這算是一項另類但很有用的Dorico隱形的資產。

Dorico的設計團隊希望使用者遵循理想的製譜流程,把核心功能依順序分成五大類,包括設定、輸入、排版、播放、列印。各功能表也分門別類,歸入這五大分類中。但我覺得有太刻意的劃分,反倒讓使用上變得不便,缺乏彈性。畢竟,製譜(尤其是古典樂以外的音樂)並不是那麼的有規則可循。

另外Dorico有一個Steinberg公司產品都有的決點,那就是:硬體鎖。如果是使用桌機的話可能還好,但如果是筆電,像Apple的筆電現在已經沒有USB插孔了,要用硬體鎖就還要再接一個USB轉接器,就是所謂的帶一條尾巴,不方便啊!幸好因為太多人反應,Steinberg已經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,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解決。

註:Steinberg已經發佈消息,明年初開始,Dorico將成為第一個使用新的線上啟用系統的產品。

對我來說,雖然我多次想從Sibelius跳槽到Dorico,但一直都沒有成功。很大一個原因是Dorico有許多的選單,並充滿各種選項太多太繁瑣。對新使用者來說很頭痛,因為,想做一件事不知往哪找。即便我已經用它完成了三四個編曲,還是常為了找功能找得暈頭轉向。

另一個讓我至今仍無法轉換的原因,是延遲問題。Dorico是用比較接近midi的概念在處理譜面上的音符,可以自動幫你調整成正確記譜,但同時必需要使用更多的電腦資源去計算,造成了使用上會有按鍵下去到實際執行的時間差。尤其在檔案較大的情況下,有時候可能會有好幾秒的停頓。當然現在的電腦越來越強大,隨著軟體持續的優化,可能之後這種情況會慢慢減少,但到我上次使用它為止(3.5版本),這種情況還是蠻嚴重的。

今年底(2021)預計Dorico要推出新版本,相信它會有更多的新功能與改進,我個人也非常期待。希望有一天會跳過去就不回來了。

註:Dorico 4 將會在2022年一月推出,現在有感恩節特價,註冊後明年可直接升級新版